电视剧《山花烂漫时》:守望相助 让梦想开花 -
原标题:守望相助 让梦想开花——看“燃灯校长”和“山花们”的荧屏绽放
“让学生们远方有灯,脚下有路、眼前有光”是
当故事主人公的事迹已被大众熟知,当真实故事本身已足够动人,如何通过影视创作呈现新表达、给出新诠释,《山花烂漫时》对此进行了新探索。
还原女高创办故事
剧集伊始,时间回到2007年,由宋佳饰演的张桂梅疾行在乡间小路上,她着急去挽回即将失学的女学生——年仅14岁的
本剧以近乎白描的方式呈现了当时部分地区发展落后、教育资源不平衡、某些基层女性求学困难等问题。这些情节的展现,与该剧的温暖现实主义基调并不冲突,呈现了彼此呼应的表达。
整部作品由真人真事改编,但绝非仅对事实做一比一的复刻,而是基于时代背景与现实关切,对其进行重新架构,通过对人物与故事的艺术再现,传递对中国教育的深远思考。
挖掘展现“燃灯精神”
贴合人物与生活,用细节诠释教育的精神内核。在剧情讲述上,《山花烂漫时》有着清晰的主线,即张桂梅如何帮助大山中失去上学机会的贫困女高中生重返校园,实现人生价值。这其中牵涉的一个基本问题是,这群大山中的女孩为什么需要继续学习和重燃梦想?在2023年的一场读书活动上,张桂梅解答了这个问题:当你生活在井底的时候,你只能看到头顶的一片天空,以为那是唯一的选择。而读书就是让你看到人生还有更多的选项,让你在人生路上拥有更多的可能性,只有努力学习,才能拥有人生的选择权。
“上高中有什么用?我走了家里的活儿谁干?”“我走了我妈咋办?”“上高中能挣钱吗?”剧中许多女孩在初闻有一所免费女高时的这些反应,更让人意识到普及教育的重要性。一道道山路,一遍遍游说,张桂梅点亮女孩们的心灯,帮她们看到人生道路的开阔和许多可能性。张桂梅长期扎根贫困山区、脱贫攻坚一线,深刻感知现实中的社会与教育问题。她捧着一颗甘于奉献的初心,做铺路石托举起山区女孩们的希望与梦想。与十几年前的境况相比,她为当地带来的改变,让人感慨万千。
挖掘和展现张桂梅的“燃灯精神”是《山花烂漫时》主创团队的创作初衷。历时3年,基于大量的采风、调研,多次与张桂梅、女校师生们的亲身接触,重走张桂梅的家访路,主创团队收集到大量一手资料与创作素材,确保所有的戏剧改编和创作均有依据。与创作一个原创人物相比,对于典型人物的描写与刻画稍有不慎便会落入“造神”而非“写人”的陷阱。秉持着人物有依据、创作有底气、戏剧有升华的原则,主创团队在精准把握人物的基础上,以回归现实的拍摄手法与自然平实的视觉呈现,为观众带来了一个有血有肉而具体的张桂梅形象。
群像叙事引发共情
《山花烂漫时》讲述的不是张桂梅一个人的奋斗史、成长史,也并非为她作传,而是以群像叙事讲述了大时代中一群人的奋斗、成长故事,这其中有被她点燃梦想、确立人生理想并开始绽放光彩的学生,也有与她惺惺相惜、共同诠释着“大道不孤”的同行者们。“山花”群像的塑造,展现了教育家精神的薪火相传。
怀着“虽千万人吾往矣”的坚决,张桂梅奋斗在女高梦上,有人被她感动,选择毅然加入,也有人被她改变,从泥泞中开出花。生活在城市、家庭条件优渥的
作为一部群像剧,《山花烂漫时》中一些基层官员的角色也塑造得生动而丰满,例如由姜超饰演的副县长
国将兴,必贵师而重傅。中国正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,以影视艺术创作的方式弘扬主旋律,讴歌新时代,勾勒大国良师形象,正是文艺作品呼应时代的生动表达。
相关资讯
评论
- 评论加载中...